莫言:善要人知,让好事传千里

8月8日,莫言发起“一起捐”,为“与星同行”、“莫言同心”两个公益项目筹款。

8月18日,中国慈善联合会传播委员会主办的“好事传千里”公益传播月联合路演在北京举行,以“好事传千里”带动慈善理念和内容的传播,形成放大慈善好声音的联动机制,共筑新型公益生态。“与莫言同行”公益行动计划参加路演。莫言透过视频预祝“好事传千里”公益传播月传递慈善好声音、绽放慈善光芒。
本场活动创下中国互联网公益行业两项第一:各大互联网公益平台第一次共同参与同一个公益行动计划,各大筹款平台、公益机构首次联合路演。
 
中国慈善联合会传播委员会发起的“好事传千里”行动计划,旨在建立慈善传播的交流社群,搭建传递慈善好声音的平台联动机制;推动公益反馈可视化,赋能优秀公益项目建立常态化视频传播与项目成效反馈机制;探索建立慈善组织面向公众沟通、传播、倡导的行业标准。

 

 
公益传播如何“破圈”,实现“好事传千里”,是慈善事业的重要议题。关于这一话题,莫言也曾在今年5月《中国慈善家》杂志社主办的“传播聚力 公益新声”主题论坛上发表过题为《慈善文化启蒙与公众传播》的主旨演讲,他说,“善要人知,是为了扬善”,所以由他出面来“张扬”慈善这件事情,大张齐鼓地宣传,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慈善意识。
 

 

(以下是演讲摘录)
—01—
善要人知,是为了扬善
我当年在农村,老人们常讲“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”,做了坏事必定会传播开,善事往往不容易被人得知。在这种情况下,对慈善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 
过去,我长期遵循“善欲人知,不是真善”的教导。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到处自己宣传,这是令人厌恶的,起码让人感觉你不是太谦虚。现在我的观念有所调整:如果实事求是把自己所干的好事告诉大家,起到一种影响大家、感染大家的效果,让善的力量更加强大,让慈善事业队伍更加壮大,本身也是为善加分的好事。
 

 
所以现在我说,“善要人知,是为了扬善”。首先亮出善的旗帜,然后公开善的行为,向社会寻求支持和批评,大家认为我做得很好就支持我,大家觉得我哪个地方做得不够圆满,可以批评我,帮助我完善。

 

 

—02—
慈善不仅仅是付出,而是获得

 

慈善需要鼓励,要认识到慈善传播的重要性,我相信把善的行为传播到广为人知的程度,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。
 
做慈善不仅仅是付出。慈善从表面上看是我把我的东西给了你,或者是一个群体,付出了金钱、付出了物品、付出了劳动,但是换来了荣誉、换来他人的赞美,特别是换来内心深处的满足感,换来对自我价值的认定。
 
我和王振(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)从2022年春节开始,发起了“莫言同心”项目,救助西部贫困地区的先心病患儿,一年多时间已救助了311名儿童。当我们面对这群孩子的时候,以及来自家长真诚的感谢的时候,心里面得到了巨大的安慰。这样一种安慰和我们的付出是不相匹配的,我们感觉到付出得很少,得到了很多。
 

 
通过这样一种帮助他人的行为,使我认识到我还有一点点用处,我还能够帮助别人解决痛苦,我能给别人带来幸福。别人给我的肯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。所以我想,慈善不仅仅是付出,而是获得。

 

—03—
人人都有慈善之心

 

慈善行为的多寡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。当这个社会到处充满相互帮助的时候,当一个人遇到困难就能得到别人援手时,心里的温暖是难以形容的。这样的社会文明程度你说它不文明也是不成立的。
 
慈善是大家的事。人人都有慈善之心,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慈善行列里来,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作出贡献,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幸福。
 
慈善是人的内心需要。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,不要害怕别人的冷嘲热讽,只要坚定这件事情对他人有利,也必定是对自我有利。至于慈善行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,比如说字写得不够美,那就继续努力,争取把字写得更美。批评意见的存在,绝对不会影响我们坚定地走慈善道路的决心。
 

莫言与王振同行

传播善意的声音,莫言一直在路上。
8月25日,“一花一梦想”公益画展即将上线。莫言与王振为“莫言同心”项目共创画作《龙马精神》;莫言与孤独症画家毕昌煜为“与星同行”项目共创画作并题写对联。《龙马精神》、《与星同行》两幅画作将于8月25日正式亮相“一花一梦想”公益画展,呼吁更多的人一起关注、支持困境中的先心病、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庭。

 

 

X

微信扫码捐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