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言文学艺术馆启用,向社会宣传善、倡导善

莫言文学艺术馆外观。摄影:陈玲玲

11月28日,莫言文学艺术馆(红高粱文学基地)启用活动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举办。艺术馆坐落在作家莫言的家乡高密东北乡,中国著名作家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返回自己老家山东高密,参加开馆仪式。

左起:原文化部副部长、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,中国作协党组书记、副主席张宏森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、院长白春礼,著名作家、中国文联荣誉委员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。摄影:沙见龙

 

该馆由原文化部部长、人民艺术家王蒙题写馆名,中国作协党组书记、副主席张宏森揭牌,著名作家冯骥才致辞。白春礼、王文章、左中一、潘鲁生等著名专家、学者、文学艺术家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
左起:潍坊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刘建军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,著名作家、中国文联荣誉委员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。摄影:陈玲玲

莫言文学艺术馆收藏莫言先生的手稿资料、文学作品等数百个版本,以及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各种荣誉等文献珍品。该馆是融展览展示、创作交流、学术研讨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展示了高密市优秀地方文化。

左起:原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,中国作协党组书记、副主席张宏森,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王振。摄影:陈玲玲

莫言文学艺术馆还特别设置了慈善展厅,厅内“与莫言同行”几个大字分外出彩。在开馆仪式活动当天,莫言直言,文学作品是展现善行的良好载体,应在这一方面更多着墨。

莫言文学艺术馆慈善展厅。摄影:齐玥

“文学跟善行密切相连,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描写善的行为,塑造善的人物,这在我未来的创作中会得到体现。”谈起当前投身的慈善事业,莫言主张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善意,从而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。

2022年春节前夕,莫言和好友、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王振用毛笔写下百张“福”字,为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筹集善款,此次事件成为“莫言同心”项目的开端。截至目前,该项目已帮助新疆、西藏、甘肃等地区困难家庭的300多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成功实施手术。

2022年春节前夕,莫言和好友、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王振用毛笔写下百张“福”字,为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筹集善款。摄影:齐玥

今年5月20日,莫言联合《中国慈善家》、腾讯公益共同发起“与莫言同行”公益行动,计划倡导营造“人人慈善”的社会氛围。作为两块砖公益基金、“与莫言同行”公益行动的发起人,莫言告诉记者,慈善事业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。无论多强大的人都有需要被善“照料”的时候,形成相互帮助、与人为善的风气,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会有巨大作用。

“我在文学作品里褒扬了很多善的行为、理念、情感。当然,善跟恶是一对矛盾体,没有恶,善就无从体现。”

在莫言看来,让善长恶消的关键在于要更好地倡导善、践行善,让更多人成为善良的人,让恶得到遏制,让善行变成一种全社会褒扬的行为。“这也是我过去默默无闻做慈善,跟现在想让‘好事传千里’的转折点。”

慈善展厅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了莫言长期从事的公益事业,数张公益捐款发票被放大成照片悬挂在厅内。“我想大家看到这个肯定会受感染,从而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善事。”

现场照片 摄影:沙见龙、陈玲玲
在自己的行善实践中,莫言发现中国社会对慈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,行善队伍不断壮大,机构也越来越多,相关法律也越来越健全。他认为,在法律框架下,慈善事业应该能做多大就做多大,让大家在自愿的情况下积极参与。
当自发行善时,会感觉内心有巨大安慰感。“看到受惠者的笑脸,幸福感油然而生。这也是古今中外人们都热衷行善的原因。”
艺术馆的书法厅内,悬挂三幅莫言书写的长卷《麦浪滚滚》《太白若来》《我是不孝之子》,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。
近年来,他与王振在全国各地探访民间艺术、人文古迹。在他们共同打理的公众号“两块砖墨讯”上,二人发表百余篇诗词歌赋等书法作品,赞美祖国大好山河。莫言希望文化艺术馆在发挥展陈功能之外,能够吸引更多的文学爱好者、文学创作者前来参观交流,把艺术馆打造成为大家交流研讨的文学园地。
X

微信扫码捐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