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“星”同行,让“星”闪亮
——参加《世界卫生组织照管者技能引导师初级项目》培训的收获与心得
广州视源早幼中心马江娜
八月的广州,骄阳与骤雨轮番上场,却浇不灭一群人内心的炽热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,怀揣着对“星星孩子”的热忱与期待,齐聚于此,共同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照管者技能引导师初级项目培训。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,有幸能够参与这场“跨界”的知识学习,期盼自己也能“与星同行”,成为一个“被星星照亮”的人……
从困惑到理解的旅程
曾有人说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,都住在星星上,有大天使陪着他们。有一天,他们对大天使说:“你看地球上的那两个人,我很喜欢,我想去做他们的宝宝!”于是这颗星星通过一个彩虹隧道(妈妈的子宫)来到了地球,成为地球的孩子。而有的星星依旧是“星星”,他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、并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,他们被称为“星星孩子”。
这让我回想起与“小明”的初次相遇:他回避眼神交流,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,喜欢盯着走廊里的“安全出口”指示牌,一看就是很久……那时的我既困惑又无助,直到与家长共同揭开孤独症的面纱,才明白这就是“星星孩子”的特征。
培训开始,邹教授的讲授更新了我对“星星孩子”的认知,不要用“缺陷”去定义他们,如果这样有可能会有更严重的伤害!用“不同”来看待,包容和接纳他们“不同”,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他们一样闪烁着自己都有的光芒!
神经多样性的解释太科学了
培训中邹教授强调神经多样性理论:ASD并非疾病,而是人类神经系统的自然变异。这一观念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,让我明白——与孤独症孩子相处的基础是尊重他们的神经多样性,而非试图“治愈”或“纠正”。孤独症的根源就是感觉,感知觉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,从而也影响了语言以及社会交往……在学前教育老师的知识储备里,我们深知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,0-2岁就是感知运动阶段,他们都是通过视觉、听觉、味觉、嗅觉、触觉感受、认识这个世界的,“星星孩子”们的感觉受限了,他们和这个世界链接的“桥梁”摇摇欲坠,需要家人、医生以及老师们的全力支持。
与“星”同行,先升级自己的“装备”
WHO-CST课程的系统学习,让我掌握了作为照管者应该具备的技能:从游戏常规到生活常规,从行为管理到情绪调节,每一个技能要点都凝聚着专家的智慧与实践的经验。导师演示第一次家访,观察家长和孩子的互动,亲自演示和孩子互动的方法,从而评估孩子的需求性交流水平、分享性交流水平以及他的游戏水平……看似10分钟的游戏,却需要引导师极高的专业判断以及细微的洞察能力。这种将专业评估工具转化为家庭场景应用的设计,让不是医学背景的我更容易掌握专业技能,这也就是CST项目的初衷,让家长扛起“家庭干预”的重任,才能更好地帮助“星星孩子”,支持“星星孩子”的家庭。
打造全生态系统,为“星星孩子”创设友好环境
邹小兵教授关于建设ASD友好环境的阐述,更是让我深刻认识到,一个包容、理解、支持的全生态系统,对孤独症孩子成长才算是一个友好的环境。对于2-9岁的“星星孩子”,他们身边的成人有家长、医生以及幼儿园老师、小学老师,CST项目引入了医生、老师们参加培训学习,通过3次家访、9次小团体,教会家长做家庭干预,为“星星孩子”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“手脚架”。作为教育者的我甚至有些兴奋,我们也可以“与星同行”,用爱与智慧,为“星星孩子”搭建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。同时,这次培训得益于北京爱尔公益基金的全力支持,社会机构的大力支持让“全生态系统”的环境更加坚实、牢固!
最后,路很长——从理论到行动的跨越
邓主任说五天的培训结束了,但这仅仅是个开始!我们深刻认识到守护“星星孩子”,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“马拉松”。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,我将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技能,融入到日常工作中,为孤独症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友好、包容的成长环境。让我们携手同行,以爱为桥,共筑星途,让每一颗“星星”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,闪耀出最璀璨的光芒!